Sunday, March 25, 2007



一段跨越疆界的旅程
文/宋睿祥(台灣第一位無國界組織MSF醫師)

「我是從台灣來的Dr. Soong,請問我可以見執行長Oliva一面嗎?」

鼓起了勇氣透過電話,我用英文簡短表明自己的來歷。

「你有預約嗎?」

「沒有,我剛從西藏回來….我知道這樣有點唐圖…..」我嚥了口口水,急忙地補上一句,「我真的想知道,如何可以成為一個無國界醫生!」

「……………………………..」電話中一陣短暫的沈默,「我不確定Oliva是否有空,但歡迎你來辦公室看一看……」

2001年六月,第一次,我踏入MSF位在香港的辦公室。

夢想的種子埋藏已久,自此開始萌芽。而當初又是如何因緣際會,在我的心田種下這一粒希望的種子?這一切就得回溯到1997年,無國界醫生組織在台灣誠品所辦的一場攝影展…..

那一年,我還是一個醫學院大四的學生,整天埋首於病理學中,對未來充滿著茫然與惶恐。直到有一天,沒有任何預期地,我走進攝影展,然後,有一張阿富汗難民營中,營養不良、瘦骨如柴的小孩照片,進入我的眼簾。

透過照片,這個孩子深深地凝視著我,不成比例小小的身軀,刺眼的點滴打在頭皮上,彷彿這個無助的生命,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在乎喊著,救救我,救救我的生命…..那一刻全身像被電流穿過,有著無比的震撼。

從來不曾想過,那一雙深邃的雙眼竟引領著我一路走到這裡。

那一場展覽,讓我對「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醫生?」開始有了完全不同的想法與看法,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樣的醫療環境,是我從來不曾想像過的。我在心裡暗暗想著,總有一天,我也要加入那樣的組織,去幫助更多的人,體驗完全不同的生活。就這樣,無國界醫生這件事,自此深植在我的心中﹔那個孩子的畫面,從來不曾在我腦海裡消失過。

2000年,當我從醫學院畢業,那股跨越疆界的強烈渴望,就如同一匹脫韁的野馬,再也停不住了。我沒有選擇一般人認為的康莊大道,沒有一腳踏入那已鋪好的醫生之路,就這樣,我背上背包,從有形的疆界開始出走,腳步一刻不停歇。

漂流到歐洲,我感受到歐洲的文化,喚醒了內心那一份生而為人的喜悅﹔當我獨坐在斐冷翠的烏菲茲美術館裡,面對「維納斯的誕生」感動得流淚,那一刻,自身的靈魂,一如佇立於蚌殼之中新生的維納斯,那般純淨美好。當我一路到達尼泊爾,面對喜馬拉雅山的壯闊,穿越珠穆郎瑪峰和希夏邦馬峰,我見識到世界的遼闊,西藏更是我夢想的高原,原本仰之彌高的群山,在眼前都變得如此寬廣,一望無堐。

翱翔於天地之間,放眼所及只有三種顏色,白色的雪,藍色的天空和黃色的大地。我知道世俗所謂的「疆界」,已漸漸消失,我站在世界的屋脊上,自豪地對自己說,「天涯海角,只要我想要去的地方,我就會到!」

似乎冥冥中命運牽引著我,心滿意足的我回到拉薩,就在八角街的一隅,MSF與我在生命中再度相逢。

「成為一個無國界醫生」那曾經深埋在我心底的夢想,頓時跳上心頭。在我面前再也沒有其他的選擇,因為,這份生命中的渴望,突然一切都如此清晰,沒有任何礙障擋在我的面前。

了解我的想法之後,拉薩的MSF工作人員丟了一張香港的名片給我,名片上的地址和名字「Oliva」,就是日後我和MSF唯一的線索。靠著這張名片,我一路來到香港,直到最後,我坐在當時的執行長Oliva的面前。

Oliva是一個老MSF,他熱心地與我聊著過去在任務中的點點滴滴,我幾乎屏住心息,興奮熱情地聽著每個動人的故事,最後忍不住激動地衝口而出,「Oliva,告訴我,要怎樣才能合格地成為一個無國界醫生,我是認真的,我一定要!」

看著當時魯莽,充滿傻勁的我,Oliva著實嚇了一跳,他微笑了,「你必須要有兩年的工作經驗,還要受過熱帶醫學的訓練,才能來面試。面試通過後,MSF總部才會分發任務給你……」他將實情全都告訴我,想說這小子也許從此就會知難而退。

「等著我,兩年後我一定會再回來。」我率性堅定地說。

2003年,夏天。

經過了兩年長庚醫院外科住院醫師的洗禮,四個月英國利物浦的熱帶醫學訓練,加上多次背著背包自助旅行,我再次回到香港MSF的辦公室,辦公室外招牌仍舊,一切看來與兩年前也沒什麼不同﹔唯一不同的是,我已經準備好要出發,更加篤定這一次,不只是跨越地圖上有形的疆界,我還要穿越種族與心靈無形的距離。

MSF終於接受我的申請,也指派給我第一個任務---到非洲的賴比瑞亞行醫。

人在賴比瑞亞,我探索著「貢獻」的真正意義。曾經,在短短的一天內,我在只能容納七床的幽暗加護病房裡,親手簽下六張死亡證明書,難過崩潰地躲在值班室裡痛哭失聲。我也親眼面對原本能治療的結核病,卻因為複雜的抗藥性問題,最後我不得不向病人say no…..

那些生與死之間的掙扎、難過與悲哀,一次又一次地推擠著我,碰撞無形中那條界定「我」的邊線﹔我發覺當自己感覺到無法處理的時候,解決的方法就是將「我」的邊線不停向外延伸,再度把焦點放在外頭。回頭看來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原來「貢獻」對我而言,是讓我終於願意,漸漸放下那條區隔「我」和「你」的界限,允許別人進入我的心裡,每當我這麼做的時後,病人和我都因此得到了安慰。

從某個層面上來說,在賴比瑞亞的工作內容,和台灣並沒有太大的不同,身為一個醫者,天天有生老病死在發生,心情也有高低起伏。只是在那裡,一切喜怒哀樂的振幅,一下子都被放大了。

回顧我自己在過去七年中,前六年所有的努力,都是為實踐我自己的夢想做好準備﹔而那十個月在賴比瑞亞的行醫之路,將夢想化作現實生活的每一天,將我與一群人的生命緊緊相繫在一起。其實,這段圓夢的過程並沒有想像中浪漫,其中更有許多無奈,衝擊著我原有的價值觀,但是我更清楚經過這些淬煉,我找到自己生命更深的價值與意義。

邀請你與我共遊,這段跨越疆界的旅程。

文章來源:宋睿祥醫師部落格 http://blog.yam.com/msf_raymond/category/665192

照片來源:尋找被遺忘的國度---賴比瑞亞宋睿祥個展 http://www.msfraymond.org/aboutrssoong.htm

宋睿祥醫師著作---無國界醫生行醫記:出走到賴比瑞亞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8306

Saturday, March 24, 2007


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醫師黃振南二年前才剛新婚不久,就帶著新婚妻子黃雅梅到瘧疾、愛滋病盛行的馬拉威駐診了二年三個月。他說,在那裡他感受到做為醫師的成就感,未來仍想從事國際醫療的工作。

馬來西亞華僑的黃振南,在就讀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時,看到屏東基督教醫院駐馬拉威醫療團的訊息,就想參與國際醫療工作,畢業後他就選擇到屏基擔任住院醫師接受小兒科專科醫師訓練,在取得小兒氣喘過敏的次專科後的兩星期,黃振南就決定到馬拉威去。那時,黃振南才結婚半年,從事醫療研究工作的黃雅梅是黃振南的學妹,知道黃振南在校時就有這個理想,也跟著黃振南到馬拉威。

黃振南形容自己在馬拉威看診的日子像是在翻閱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在藥品,檢驗儀器及醫護人手嚴重缺乏的情況下,每一天都是挑戰,但是在那裡他體會到做為醫師被需要的成就感。他說,在台灣,醫師到處都是,醫師好像只是一個職業,但在馬拉威,醫師可以幫助很多人,而且還可以把知識傳授給臨床的醫護人員。

馬拉威北部一百二十萬人口,黃振南是唯一的兒科專科醫師,因為北部偏遠,願意到北部的支援醫師較少,剛到姆祖祖中央醫院的兒科,他說,只能用混亂二字來形容。昏暗的病房裡擠滿了病人,能照顧病人的卻只有護士,因為人力不足,許多事情醫師必須自己來做。

剛到姆祖祖醫院時,小兒科的每月平均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十二,瘧疾、肺炎、腸胃炎,營養不良更是高出平均死亡率。經過努力,每月的平均死亡率已降為百分之三到七,黃振南在馬拉威共救助了五百個兒童。

黃振南說,讓他最難忘的是救治一位患伯奇氏淋巴瘤的十歲女孩,在經過三種化療後,仍束手無策,這個病好發於馬拉威三到十六歲的小孩,當黃振南告訴女孩結果後,女孩用慘白的手握著他的手,透過翻譯表達感謝,讓黃振南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挫折感,因為如果在台灣,這女孩可能還有救。
在馬拉威兩年多的生活,黃振南夫婦體會到和多數到馬拉威協助醫療的台灣人一樣的生活態度,就是生活的需求其實可以如此簡單到只要三餐溫飽就可以。回台後,吃一頓五百元的餐,黃振南會想到這是馬拉威一個家庭一個月的開銷,夫婦倆會覺得捨不得。

黃雅梅在到馬拉威兩個月後,因緣際會,接下美國慈善機構「 Citi Hope 」 馬拉威志工的工作,開始到各孤兒院關懷、提供物資援助;到教會宣導愛滋防治,工作比黃醫師還忙碌。黃振南夫婦上個月回台,準備先安頓一段時間,生小孩組織完整的家庭,黃振南說,他未來還是會從事國際醫療的工作,因為從事國際醫療可以讓眼界拓寬。

文章照片來源:大紀元新聞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7/3/9/n1641080.htm

Monday, January 08, 2007


血鑽石觀後感 (一)

在你我幸福的背後,存在著殘酷的事實,我們可以漠視,然而一但接觸到就無法作視不管。

隨著血鑽石的上映,在台灣的朋友們或許會開始注意到非洲的故事,但又有多少人在看完電影後,會繼續追求、關心非洲的新聞呢?這部電影,在宣傳上著重於鑽石購買的教育推廣,卻隻字未提那群在非洲或是戰亂國家默默付出的非營利組織人員,也隻字未提人們應該如何更主動積極的對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們伸出援手。看完了電影,槍林彈雨、家破人亡、手腳殘缺的畫面再腦中可以持續多久?心中的震撼能夠停留多久?日後的協助又能夠產生多少?或許是我太心急了吧!急著希望大家能夠知道更多,急著希望大家能夠做得更多。

血鑽石在美國上映時,我就注意到了這部片子,為什麼會這麼關注它,起因於2006年暑假,來自獅子山的兩位朋友Sylvanus和Solomon。在法鼓山的國際青年領袖會議(Compassionate World Youth Conference)中,Sylvanus和Solomon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起初是由於他們的膚色,但後來因為他們的熱情與真誠,使得所有與會代表都紛紛想認識他們,和他們照相留念。第一天下午的會議,Solomon帶著大家唱了一首他現場靈感湧現所寫的歌曲「united nation」,內容描述著他對於世界人們愛與和平的期待和希望,會場一兩百位代表,來自十三個國家的大家,手搭著肩圍成一個大圓圈,一起唱著這首歌。當時的我,心中所有的感動是無與倫比的,來自遙遠的非洲的人,一個你我完全都不認識的人,卻可以如此熱情的帶動會場近兩百個人,圍在一起唱歌跳舞。

第二天的早上,一場關於衝突解決的座談會,我有幸聽到Sylvanus的分享。Sylvanus透過炯炯的眼神,語重心長的說著關於獅子山的一切。一開始,由於他嚴重的腔調,我很難完全聽懂他所說的英文,但仔細聆聽下,我漸漸從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九十的了解。他口中不斷提到diamond(鑽石),起初我不了解,對於獅子山一點認識都沒有的我,甚至沒有聽過著個國家,很無知的問了「you have diamond?」,他鎮定的說,他們有很多的鑽石,在鑽石區,只要下雨過後,地上便可以撿到鑽石。聽來,鑽石對他們而言是唾手可得之物,然而,由於世界鑽石價值的高貴,使得人們起貪婪之心,為搶鑽石而自相殘殺,許多青年都被莫名的砍斷手腳,即使現在,在路上也常可見到沒有手或是沒有腳的青年。我問他當地人的飲食狀況如何,他回答有很多人沒有東西可以吃,很多小孩在路上乞討,他們的爸媽都在戰亂中去世了,而他們的食物來源也很不定,往往是看誰有食物,就分著吃。在他們國家中,小孩子有個編號,001的表示一天只吃晚餐,010表示只吃中餐,100表示一天只有早上有食物。聽到此,我深感震撼,難以相信這樣的事實,但從Sylvanus的口中說出卻又如此地真實。

(續)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06

血鑽怨靈
文/林深靖

這是第一夫人吳淑珍不可錯過的一部電影:《血鑽》(Blood Diamond),大帥哥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主演,預定十二月中旬美國首映。在國務機要費偵查過程中浮現的那顆百萬級蒂芙尼鑽戒,於今行蹤成謎。夫人也許可以不告訴我們鑽戒的去處,但是,透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告訴她鑽戒的來源……  
據知,李奧納多將以這一部新片角逐奧斯卡金像獎影帝。《血鑽》的背景是一九九O代末期的獅子山共和國,當時,為了搶奪鑽石礦的開採權和走私的管道,獅子山爆發內戰,光是一九九七年到二OOO,在戰亂中死亡的就高達七萬五千人。這一部電影印證了流傳於黑暗非洲的一句警語:「如果你要活得久,鑽石千萬碰不得」(If you want long life,never touch the diamond!)  
其實,在非洲的主要鑽石礦藏所在國家,如獅子山、安哥拉、剛果民主共和國,戰火綿延,砲彈與血肉齊飛:鑽石的開採提供了打仗所需要的武器,買了武器又來搶奪鑽石開採的權利。如此循環反覆,哪一塊鑽石能不沾上黑錢與黑人紅色的血跡?  
二OOO年七月五日,聯合國通過1306號決議案,全面禁止獅子山的鑽石出口。彼時,獅子山的內戰已打了將近十年,政府軍和反抗軍的武器,主要都是靠賣鑽石去換取。   
獅子山共和國位於西非大西洋沿岸,一八O八年就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早年有無數的原住民被英、美的奴隸販子送上奴隸船,在美洲大陸成為任人宰割的黑奴。直到一七八七年,反黑奴的英國左翼團體集資買下沿海的土地,被林肯總統解放的黑奴才得以離開美國,回到獅子山聚居。一九七一年的一場軍事政變,使獅子山脫離大英國協,成為獨立的共和國。然而,英國在獅子山仍擁有龐大的經濟勢力,在政治動盪期間,維護其既得利益乃是首要的考量。因此,英國也正是聯合國1306號決議案的提案人,希望透過禁運制約叛軍的擴張。  
當然,為了強化禁運制裁的道德合理性,決議案內文也同時要求聯合國秘書長授權組織專家小組,對鑽石換武器的交易展開調查。當然,禁運的效果是有限的,透過賴比瑞亞和幾內亞等鄰國,獅子山的鑽石走私還是可以找到交易的管道,只要黛比爾斯(De Beers)和蒂芙尼(Tiffany)等鑽石商在媒體上持續大打廣告創造奢華的需求,明晃晃的鑽石不難找到屬於它的黑市。  
事實上,獅子山內戰的背景既不是意識型態的鬥爭,也不是族群或地域的衝突,其根源完全是因為敵對的國際珠寶商對鑽石礦藏的競奪。鑽石稀有而昂貴的特質更激發商人的貪婪與無情,他們不僅將商場視為戰場,同時也將戰場視為商場,在無數黑人戰士的屍骨上累積他們的財富。   
跨國企業也將他們跨國經營的技巧運用到跨越國界的「犯罪經濟」網絡。從獅子山走私出來的鑽石,絕大多數在鄰國的賴比瑞亞交易,光是賴比瑞亞首府門羅維亞(Monrovia)一個城市,每一年就至少有二億美元的鑽石買賣。鑽石、武器、毒品和洗錢交織成整個黑市的結構。鑽石大戶戴比爾斯和拉札‧卡普蘭國際企業(Lazare Kaplan International)是這一寶石交易系統的最大獲利者。因為,從戰亂地區開採的原鑽,透過走私管道運出,可以讓鑽石企業財團以最低廉的價錢購得成色最佳的商品,也因此可以控制國際鑽石市場,保有最高的獲利空間。  
獅子山的反抗軍固然靠出賣國家礦藏換取武器,政府軍也好不到哪裡去。總統和他的部長們只不過是一個披著合法外衣的強盜集團。獅子山的公民未曾從政府獲得任何福利或服務,然而它卻是一個受到國際社會承認的合法政權,可以一筆一筆地與加拿大、美國、比利時、英國和南非的採礦公司簽約。整個獅子山「有價值的國土」,被一平方米、一平方米地切割出來做抵押,原鑽、紅寶石、黃金、鋁土等礦藏就這樣一點一滴地轉讓、賤賣。  
獅子山每年有十億美元的寶石流入國際珠寶市場,而其豐富的鋁礦藏量也足以影響到國際市場的價格。因此,不僅兩大鑽石集團在此展開血腥的競爭,做為前殖民母國的英國也部署軍力支持當權派,以維持礦藏開採的穩定。複雜無比的外來勢力介入獅子山內戰,使得這個祖先被販賣為黑奴的國家,幾乎看不到任何和平的希望。   
由於連年戰亂,死傷無數,為了補充兵員,許多孩子們小小的年紀就被迫武裝,送上戰場。每年的雨季過後,鑽石在雨水沖刷下裸露出來,用很簡單的器械就可以採拾,這時候,娃娃兵又成為最廉價的勞工。有多少美麗的鑽石就這樣沾染了孩子們的血水與淚水!  
一九九九年七月,在聯合國的調停之下,獅子山內戰的雙方終於在多哥首府洛梅(Lome)簽訂和約,維和部隊藍盔軍也逐漸進駐。反抗軍首領桑可(Foday Sankoh)也接受安排,以副總統暨國家礦藏資源委員會主席的名義,住進首都自由城的官邸。沒想到桑可將妥協的禮遇位置當真,竟提出重新審定外國公司的採礦權利書,並要求展開新一輪的礦產控制權談判。這樣的提議當然不為利益糾葛的西方國家所接受,桑可的職權逐漸被架空,並與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nnan)爆發嚴重的口角。於是,當桑可發現聯合國的一萬三千名藍盔軍竟推進到他原先控制的鑽石產地時,他重新帶著游擊隊進入叢林,展開地盤保衛戰。  
二OOO年五月初,桑可反撲,約五百名藍盔軍成為「聯合革命戰線」的俘虜。緊接著,英國派出八百名經過特種訓練的傘兵,活生生逮捕了桑可。然而,獅子山的戰火並不因桑可的落網而終止。桑可不是亂源,鑽石才是。美、英等強權主控的聯合國,若只知將藍盔軍投入殺戮戰場,而不思整治血腥的國際鑽石市場,那麼,在鑽石商唯利是圖的競奪之下,每一顆埋在地底的鑽石都將可能是星星之火,隨時都可能點燃另一場戰爭!   
聯合國對獅子山施行禁運制裁的決議,固然是要斷絕戰亂鑽石的貨源,但是,如果鑽石商不配合,一切都是徒然。國際特赦組織和「全球證人」(Global Witness,曾出版一份調查報告,指控 De Beers從「血腥鑽石」獲取巨利)等人權團體強烈要求鑽石交易應擔負道德責任,美麗高貴的寶石應附加基本的倫理行為法則。兩千年七月十七日,國際鑽石商協會在比利時的安維爾市(Anvers)舉行,為了避免血腥污名破壞了鑽石的市場和行情,會中決議要對出口的鑽石採取國際認證制度,以確保每一顆鑽石都可追溯到其原產地。然而,由於執行上困難重重,技術上也難以突破,這樣的決議大概只能流於「道德的宣示」或「善良的願望」。   
我們在此要提醒上流社會的貴夫人們:愛護動物的人會拒絕貂皮大衣,那麼,如果你珍視人類生命,就拒絕鑽石吧!否則就讓非洲那無數黑色的怨靈成為附著在你身上的飾物……

Tuesday, November 28, 2006

電影介紹---血鑽BLOOD DIAMOND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chaos and civil war that enveloped 1990s Sierra Leone, "Blood Diamond" is the story of Danny Archer (Leonardo DiCaprio), an ex-mercenary from Zimbabwe, and Solomon Vandy (Djimon Hounsou), a Mende fisherman. Both men are African, but their histories and their circumstances are as different as any can be until their fates become joined in a common quest to recover a rare pink diamond, the kind of stone that can transform a life...or end it.
Solomon, who has been taken from his family and forced to work in the diamond fields, finds the extraordinary gem and hides it at great risk, knowing if he is discovered, he will be killed instantly. But he also knows the diamond could not only provide the means to save his wife and daughters from a life as refugees but also help rescue his son, Dia, from an even worse fate as a child soldier.

Archer, who has made his living trading diamonds for arms, learns of Solomon's hidden stone while in prison for smuggling. He knows a diamond like this is a once-in-a-lifetime find—valuable enough to be his ticket out of Africa and away from the cycle of violence and corruption in which he has been a willing player.

Enter Maddy Bowen (Jennifer Connelly), an idealistic American journalist who is in Sierra Leone to uncover the truth behind conflict diamonds, exposing the complicity of diamond industry leaders who have chosen profits over principles. Maddy seeks out Archer as a source for her article, but soon finds it is he who needs her even more.

With Maddy's help, Archer and Solomon embark on a dangerous trek through rebel territory. Archer needs Solomon to find and recover the valuable pink diamond, but Solomon seeks something far more precious...his son.

Directed by Edward Zwick, the action drama "Blood Diamond" stars Academy Award nominee Leonardo DiCaprio ("The Aviator"), Academy Award winner Jennifer Connelly ("A Beautiful Mind") and Academy Award nominee Djimon Hounsou ("In America"). The screenplay was written by Charles Leavitt, from a story by Leavitt and C. Gaby Mitchell.

Warner Bros. Pictures presents, in association with Virtual Studios, "Blood Diamond," a Spring Creek / Bedford Falls produc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Initial Entertainment Group, released by Warner Bros. Pictures, a 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Company. "Blood Diamond" is produced by Paula Weinstein, Edward Zwick, Marshall Herskovitz, Graham King and Gillian Gorfil. The executive producers are Len Amato, Kevin De La Noy and Benjamin Waisbren.
The film also stars Michael Sheen, Arnold Vosloo, David Harewood, Basil Wallace and introduces Kagiso Kuypers as Dia.

Collaborating with Zwick behind the scenes were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Eduardo Serra, production designer Dan Weil, costume designer Ngila Dickson, and editor Steven Rosenblum. James Newton Howard composed the score.
This film has been rated "R" by the MPAA for "strong violence and language"
"Blood Diamond" opens nationwide on December 8, 2006, and will be released by Warner Bros. Pictures, a 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Company.

本文節錄自 http://blooddiamondmovie.warnerbros.com/ (內有預告片)
for more information http://www.imdb.com/title/tt045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