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4, 2007

台商史詩,下一篇更壯麗…

台商史詩,下一篇更壯麗…
【經濟日報/林妙容】 2007.04.20 05:36 am

在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克,八、九名台商團團圍坐。他們在這個與祕魯和玻利維亞交界的自由貿易區從事邊境貿易,最久的已有20多年,短的也有十多年。

他們,是賣台集團

其中,有賣二手電腦的,有賣禮品、玩具、雜貨的,每天靠著比別人低一點的採購價格,大進大出,賺取差價。店內批發生意上演的是真實的肉搏戰。打贏了,客戶捧著美金現鈔上門;打輸了,對著堆積成山的滯銷貨發愁。

請他們為台商下定義,大家七嘴八舌:「台商遠渡重洋」、「台商是國際孤兒」、「台商靠自己」、「台商是變形蟲」、「台商是賣台集團」、「台商哪裡有商機,就到哪裡去」、「台商是台灣經濟結構的產物」(有人突然認真講究起來)…;還有人說,台灣的工廠生產蓬勃,遠赴海角天涯的台商,就是為了替台灣的產品找市場;最「台」的形容是,台商是打不死的蟑螂,擁有超強的生存能力。

不論台商如何詮釋自己,三、四十年前,台商的概念還不存在。當時的台灣落後,經濟還未發展,沒有足以支撐台灣人到世界各地做生意的土壤。經常到世界各地探訪台商的台灣外貿協會副祕書長葉明水認為,「台商」是很晚近才形成的概念,至少在1990年後才慢慢有人談,大約在1995年後具體成形,是近十年的事。

他們,愈來愈在地


葉明水說,不同於過去老僑到海外開餐廳,或到其他國家蓋鐵路留下來的移民,現在的台商和台灣經濟產業發展有著密切關係。台商跟隨市場,經常是由貿易商開始發展,逐漸轉為在地製造投資,然後再從事服務業,愈來愈在地化。

在世界各洲的台商,都可以看見這樣的發展軌跡。越南的富美興做到後來,甚至開始造鎮、開展覽館、建Shopping Mall。

過去的台商,被形容為提著一個007包包就可以到處做生意;今天的台商,態樣已十分多元。

台灣電子業崛起後,世界各地都可見到台灣電子業集團作戰的身影,鴻海在巴西就有四個廠、D-Link在全世界120個國家都有點、合勤在北歐已具規模,準備前進非洲,在台灣人不熟悉的地方攻城掠地。

不是大型集團、缺乏自行全球布局的資金與能力,台灣的中小企業仍能自組協力平台,利用全球台商群聚合作的特性與效應,充分整合全球台商資源,建構台商之間的協力平台,與他國商人在天涯海角一較長短。

以單打獨鬥的努力,成為一方之霸的台商也不少。巴西的紙尿褲與衛生棉產業,一半掌握在台灣人手裡;智利人要買平價的流行服飾,要到台灣人開的店裡;南非上班族在辦公室裡所坐的辦公椅,最多來自台灣的CHI。

台商的史詩還在書寫,定義還在形塑。台商,還在天涯海角打拚。

No comments: